刘怡玲,STAT News--2018年12月3日
上海--2016 年,港湾生物医药公司在上海工业园区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团队仅有 8 人。仅仅两年后,它已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生物技术公司,在波士顿和鹿特丹设有办事处,拥有 150 多名员工。在中国,他们分布在三个新的实验室,一个新的办公室正在建设中,步行即可到达一家肿瘤医院。即便如此,在哈伯公司原来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肩并肩工作,共享有限的工作台空间。
在这里,这种爆炸式增长并不引人注目:这里是中国的肯德尔广场(Kendall Square),是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中心,这里的脚手架如野草般疯长。
据园区内的一家制药公司称,在过去两年中,每年都有大约 30 家公司在这里开业。
药谷位于政府设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中国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NMPA)批准的每三种药品中就有一种是在这里研发的。罗氏(Roche)和诺华(Novartis)等跨国公司与合同研究组织光鲜亮丽的实验室和小型本土初创企业仅有一分钟的步行距离。穿着运动鞋的年轻专业人士骑着自行车穿行在绿树成荫、宛如校园的街道上,午餐时间则聚集在药谷食堂吃面条。在街对面的星巴克,首席执行官们喝着咖啡,在 IBM ThinkPad 上敲敲打打,做着交易。
"Harbour Biomed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王劲松博士说:"如果我们需要与其他公司讨论合作事宜,我们的团队只需一声呼喊就能赶到。
尽管药谷在资金、创业人才和科研实力方面落后于其波士顿原型,但其生物技术生态系统正在迅速发展。15 年前,和记黄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hi-Med)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霍格(Christian Hogg)来到这里时,整个园区只有寥寥几栋建筑。从那时起,该地区新开通了两座地铁站,缓解了交通拥堵,现在办公楼的租金每年大约上涨 10%。
霍格最近表示,目前中国 70% 至 80% 的创新生物制药活动都发生在医药谷。
肯德尔广场成熟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附近有世界一流的医院、成熟的投资者网络以及学术界和创业界的大量人才--将很难在中国复制,王说。但他补充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所欠缺的,正是以前所未有的扩张来弥补。
"他说:"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快,一切都适应社会的变化步伐。
药谷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近年来涌入中国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行业的公共和私人资金。根据总部设在上海的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顾问团队ChinaBio的数据,在2017年6月之前的两年半时间里,中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共筹集了$45亿美元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在过去两年中,贝因美、Zai Labs 和创新生物等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已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此外,与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的生物技术中心不同,药谷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政府。去年,中国政府的研发支出激增12.3%,达到1.76万亿元人民币($254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中国最新的五年计划概述了国家的经济目标,其中指出,到 2020 年,生物技术产业占 GDP 的比重应超过 4%。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全国一百多个生命科学园区之一。从深圳到杭州再到成都,各城市的地方政府都在试图打造自己的 "药谷",通过税收减免、科研经费和补贴来吸引企业。
紧随资金而来的是大量国内外科学家的涌入。王认为,肯德尔广场的成功关键在于毗邻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世界一流的学术机构是人才和创新的重要来源。
正如 Wang 所说,中国的劳动力更加 "新鲜和绿色",需要培训和教育。因此,许多生物技术公司都在挖掘海归人才。海归被称为 "海龟 "或 "海归"--"海龟 "和 "海归 "的谐音,是在国外读完大学或研究生后回国的中国公民。
在过去六年中回国的 200 万海归中,估计有 25 万人在生命科学领域工作。许多人是被政府的 "千人计划 "等项目吸引回国的。"千人计划 "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和科研经费等经济激励措施,吸引科学家、学者和企业家回国。
合同研究组织 Frontage Laboratories 高级副总裁 Zeke Li 说,Hua Medicine、Beigene 和 Innovent 等新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是由海归创办的。
他们带来了与中国传统制药公司不同的商业模式,传统制药公司通常会在内部建立一整套实验室和研究团队。与肯德尔广场的企业一样,许多中国初创生物技术公司正在转向 "VIC"(风险投资、知识产权、CRO)模式--将研发外包给 CRO,保持小规模的员工队伍,并将资金用于产品开发。在肯德尔广场等以市场为导向的环境中待过一段时间后,"海归们非常了解VIC模式,"李说。
虽然 Chi-Med 一开始是建立一支由海归组成的团队,但现在已开始培养一批本地人才。如今,该公司 80% 的员工都在当地接受过教育。"首席执行官霍格说:"(公司)需要利用这里深厚的智力宝库。"中国是你能遇到的最具进取心的商业环境之一。这里人才济济,充满活力和渴望。
推动药谷发展的因素还有:中国政府最近在改革和加快药品审批方面所做的努力。尽管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据霍格称,中国的癌症患者占全球的30%--并且拥有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在过去五年全球批准的42种抗癌药物中,只有4种在中国上市。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已将改革监管环境作为重中之重。[他们]拆除了将创新带入中国市场的障碍,"霍格说,他引用了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推出的优先审查制度,该制度适用于提交申请并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以解决未满足需求领域问题的制药公司。另一项监管改革使 Chi-Med 能够更快地通过该系统,因为它可以利用第三方生产其活性药物成分。
今年 9 月,奇美药业推出了 Fruquintinib,这是首个在中国获批的中国自主研发的肿瘤药物,为未来更多的国内发现开创了先例。"这只是箭尖,"霍格说。"五年后,会有更多公司取得我们这样的成就。
例如,港湾生物医药公司(Harbour Biomed)获得了国家药品管理局的批准,开始进行三项临床试验。港湾生物专注于癌症和免疫疾病的治疗,这是中国尚未满足的主要需求。该公司正在上海西部的浦西开设一个新的生产基地,以使临床开发团队更接近上海肿瘤医院的临床专家。
港湾在美国、中国和荷兰都设有团队,营造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工作环境,王说,港湾的管理和科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他说:"与中国的许多生物技术初创企业一样,公司的核心科研和管理团队成员大多是海外归国人员,在制药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
对许多回国人员来说,为本土初创企业工作与金钱关系不大,而与影响力关系更大。"王说:"许多(我们的)员工回来是为了在实地寻求更大的影响力,领导更大的团队,拥有更多的决策权。"成为行业推动力的一部分"。